糖尿病足
1. 成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膚深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總稱。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對血糖控制不良等原因,導致微血管及大、中、小血管狹窄、閉塞、血流障礙,從而導致足部神經細胞缺血,這樣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植物神經損傷,臨床表現為足部發涼、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或有感染等。其病理過程的實質跟糖尿病的其他并發癥一樣,還是動脈的粥樣硬化,供應神經的血管閉塞,神經細胞缺血,最后出現一系列的水腫、發黑、腐爛、壞死,脫疽等臨床表現。
2. 護理方法
任何潰瘍和壞疽都有潛在的感染問題,感染創面不易愈合,故首先要預防和控制。
局部創面處理:
主要是保證潰瘍創面充分引流和創面清潔。瘀滯性潰瘍的創面每日可用3%硼酸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濕敷,分泌物減少后改用生理鹽水紗布換藥,直至創面肉芽新鮮為止。濕敷法是利用細孔紗布用所需藥液浸濕,略加擠壓后以不滴藥液為度,表層敷料應超過傷口邊緣3~5cm,以防止細菌污染傷口,根據創面情況應定時更換。干性壞疽只需用碘酒、酒精消毒,而后用無菌干敷料保護,以防止繼發感染。各種處理都應注意嚴格無菌操作,不要以為反正是感染傷口而忽視無菌操作,致使感染反復加重。
(1)合理應用抗生素:
對傷口感染較重,全身抵抗力較差者,可遵醫囑給予廣譜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2)注意外部環境:
保證病室環境、床單及病人皮膚的清潔。潰瘍創面周圍的皮膚可用溫水、中性肥皂輕柔地清洗,而后用棉球拭干。應避免擠壓傷口和損傷患周皮膚。
3. 治療方法
西方醫學對糖尿病足的治療已有多年的歷史,形成了以藥物干預、搭橋、干細胞治療、截肢、蛆蟲療法等臨床治療方法。
4. 術后護理
重視足部的保養
(1)堅持每天用溫水泡腳,溫度應低于37度,并適當用雙腳按摩互搓,促進足底血液循環。
(2)洗腳擦干后用剪刀小心地修整趾甲,并把邊緣磨光滑。
(3)腳上長了雞眼、老繭或尤子,千萬不要自己處理,一定要去醫院找醫生處理。
(4)不要打赤腳,以防被地面的異物刺傷。
(5)盡量選擇棉布襪,襪邊不要太緊,避免襪口勒出印痕
(6)天氣冷時,不要使用熱水袋或熱水瓶暖腳,以防燙傷??捎煤褚m及毛毯保溫。
(7)避免穿小鞋,硬底鞋、高跟鞋,以防足部運動受到限制,對于運動,要穿運動鞋。
(8)保持鞋內衛生,勤洗鞋底和襪子。
(9)保持鞋內干燥,積極預防腳氣。
(10)對于干燥的皮膚,應該使用潤滑劑或護膚軟膏,但不能用在腳趾之間。
(11)絕對不能用化學物質或膏藥來除去角化組織或胼胝。